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进
来源:《党建》杂志        时间:2023-06-15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亲切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了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独立掌握了核技术和空间技术,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的伟大成功,实现了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一次伟大飞跃,奠定了国防基石,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打破核垄断是开启“两弹一星”工程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国际斗争形势更加尖锐。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多次扬言要使用核武器。1950年年底,美军在朝鲜半岛遭受重创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在记者会上威胁说,“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提出,“如果并且当总统做出指示,美国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迅速可以动用原子弹的力量来打击中共”。1952年年底,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朝鲜战场的将领之后不久,这些军官建议“考虑使用小型原子弹和核大炮”“封锁共产党中国大陆和攻击敌方的满洲基地”。1953年春,美国秘密把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到了日本冲绳岛。面对核威胁,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才能打破核垄断,实现核平衡,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

壮大国防力量是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内在要求。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在1955年1月15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中共中央指示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工作方针。创业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与苏联沟通,力争苏联技术援助,双方共签订了6项关于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两弹”的协定。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毁约和国内经济困难给处在关键时期的原子能事业造成极大困难,中央迅速决定成立一个能够组织协调全国力量的行政权力机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从机构成立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共召开20次研究“两弹一星”的专题会议,其中前9次会议,集中解决了核武器科研、生产、试验等100多个重大问题,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试爆。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使命担当,推动着“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科技创新壮举。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并将它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承载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创业史,生动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凝聚了一代人的集体智慧和优良作风,是国防科技领域工作者的核心理念、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新发展,“两弹一星”精神早已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最具向心力的精神纽带、最具持久力的动力源泉,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

面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怀抱“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远渡重洋,并在学成后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毅然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中,有19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成归国的。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谢绝美国的优厚待遇,坚持回到祖国。从取得理论突破,到见证核弹爆炸,再到实现“二代轻舟已过桥”,邓稼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正是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无怨无悔将热血洒在大漠深山,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事业,才创造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壮丽史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制胜之道,是“两弹一星”的重要法宝,彰显了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

“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在干旱缺水的大漠戈壁,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受住生命极限的考验,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聂荣臻同志曾表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路线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的最好说明”。在艰难条件下自强、在艰苦奋斗中前进的精神品质,闪耀着光辉,永远激励后来者奋斗不止。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是“两弹一星”攻关的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方法,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

“两弹一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技术内容和程序,涉及化工、交通、水电、冶金、国防等诸多部门,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飞跃,靠的就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广大参研参试人员自觉服从国家大局,遵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形成了空前的大规模协作,这种协同攻关是“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最大合力体现。“两弹一星”研制队伍追求高、精、尖、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强大推动力量,反映了国防科研人员赶超世界先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和雄心壮志。


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新征程上,实现伟大奋斗目标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大力传承弘扬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开拓创新。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外无援助、内无基础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两弹一星”事业定方针、组机构、调人才、合力量,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也面临着风高浪急的挑战,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两弹一星”事业的出发点、依靠点、落脚点都是人民,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完成的壮举,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盼,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

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回顾“两弹一星”研制发展历程,每前进一步,都是积极开拓、自主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伟大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开辟出来的。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投身于新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跟党走,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