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党建园地
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质”和“量”
来源:红旗文稿        时间:2024-02-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实践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地位作用和丰富内涵,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把握“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快促进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经济发展中“质”和“量”的辩证关系及演进规律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一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质”通常表现为结构、效益和安全性,质变是这些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突变性飞跃。“量”通常表现为规模、程度和速度,量变是这些方面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积小胜为大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质”“量”关系的道理学理哲理,为新征程上更好把握质量互变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在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实施五年计划等,我们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并长期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接近高收入国家目标。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不断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当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催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成为新一轮产业经济发生质变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量的聚沙成塔实现质的历史巨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是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伟大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促进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从赶超走向制胜既要靠规模的对比,更要拼质量的高下。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注重把经济总量“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增长的内涵和品质,以质的优势催生量的能级。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量”的积累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质”的突破开辟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大台阶。

二、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接近质的飞跃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也是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从这些维度看,我国经济发展都呈现出正在发生质变的生动局面。每一个维度的质变都是建立在长期量变的基础之上,高质量发展表现为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相统一、质变在多领域加速出现的特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塑、我国创新在全球的位势和竞争力的跃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应用广泛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7个;全国共有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由长期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力,在创新主体上不断拓展,在创新要素上加快积累,推动创新发展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协调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城乡区域优势互补性和融合互动性的显著增强。目前,我国城乡融合更加深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区域间流动更加畅通。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持续发力,不断缩小与城镇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城乡融合发展演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加快形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理念和行动的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型。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行动自觉;我国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产业核心竞争力跑出绿色“加速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畅销全球。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降耗减碳增绿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开放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贸易结构的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度结合、平台能级的提升。目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占比总体上升,出口主导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自贸区建设扩围提效,22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梯次展开,制度型开放成果加速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大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贸易规模和进出口平衡上稳中有进,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上稳健增长,在自贸合作上加快布局,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教育医疗等重要指标的新跃升。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正迈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已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社会保险主要险种加快实现省级和全国统筹、转移接续更加顺畅便捷。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促进就业增收,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在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惠及全体人民、含金量高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

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安全发展的质变主要表现为新安全格局对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自主可控。目前,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本形成,风光电技术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解决集成电路、5G通信、高铁、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产业链供应链更趋稳定安全;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日趋完善。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始终确保坚守底线安全的能源资源产量和自给率,推动我国发展安全性达到新高度,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越走越稳。

三、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保持领先,必须在发展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在创新赋能上持续突破。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重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具体工作中,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改革开放上提质增效。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重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消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生机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破除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带来的障碍和壁垒,破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造成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缩小差距上主动作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所在。重点是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具体工作中,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强化战略统筹、协同发展、合作互助、利益补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在宏观调控上精准加力。推动经济量质齐升离不开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促进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稳定拓展外需市场,以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坚定不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提高劳动者素质,巩固提升人力资本优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在风险防范上奋力攻坚。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重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具体工作中,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确保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锻造“撒手锏”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推进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不引发系统性风险。